|
主题:[原创]徽州——“一府六县” (收藏主题) |
徽州“一府六县”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(770年)。 自从晋太康元年(280后年)新安郡辖黟、歙、海宁、黎阳、遂安、始新六县以后,历有变动。南朝宋大明八年(464年),黎阳县并入海宁县,新安郡辖歙、黟、海宁、遂安和始新五县。梁普通三年(522年),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。梁承圣二年(553年),分海宁、黟、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,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,治所海阳。陈天嘉三年(562年)新宁郡并入新宁郡,辖歙、黟、海宁(黎阳县并入),始新、遂安、寿昌六县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罢新安郡,废黟、歙二县入海宁县,划归婺州管辖。开皇十一年复黟、歙二县,置歙州,州治黟。开皇十八年,改海宁县为休宁县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,改歙州为新安郡,领休宁、黟、歙三县,郡治休宁县万安山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改新安郡为歙州,州治歙县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,属歙州。永泰二年(766年),划歙、休宁二县地设归德县,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分设祁门县,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,均属歙州。大历五年(770年),废归德县,地复归歙、休宁二县,州领黟、歙、祁门、休宁、婺源、绩溪六县。形成徽州一府六县格局。 秦汉黟歙 秦汉时期,黟、歙二县县境究竟有多大?至今仍是个史学难题。最初设县,并不明确划分地界,而是在一个政治、经济中心设立县治,县治势力达到的地方就归它管辖,两个县或几个县势力碰头处,就是它们的分界线,任何县的势力都没有达到之处,称荒蛮之地,哪个县去开发,就归哪个县。秦代整个皖南只设有黟、歙二县,它们的势力究竟达到了哪里,是个未知数。不过黟、歙二县的历史地理沿革告诉了我们一些线索,对秦汉时期二县的地域范围,基本交待了一个轮廓。 歙县的范围大概包括现在黄山区汤口镇、休宁县和婺源县的大部分地区,歙县、绩溪县、徽州区、屯溪区和淳安县全境;黟县的范围大概包括祁门县的大部分地区、休宁县的一部份地区、黟县全境。 二县的地域范围虽然基本弄清,但有几个疑点,一是汉成帝鸿嘉二年(公元前19年)曾以黟县为广德王国,《新安志》认为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平吴,以黟广德故国为广德县,隶属于宣城郡。广德县不同黟县境土相连,黟县的势力是怎样达到广德的?二是广德王国同广德县有没有联系?三是黟、歙同时在秦代置县,并且黟县还曾被立为王国,为什么歙县地域如此广阔,黟县地域却如此狭小? 徽州又叫新安 晋太康元年(280年),吴国被灭,新都郡更名新安郡。所属新定县改遂安县,海安改海宁县。新安郡辖黟、歙、海宁、黎阳、遂安始新六县。唐开德四年(621年)改新安郡为歙州,宋宣和三年(1121年)改歙州为徽州。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,所以徽州又称新安。文人也喜欢以“新安某某”自称,朱熹写文章就往往署“新安朱熹”,一些学术艺术学派也以“新安”冠名,如“新安医学”、“新安画派”、“新安理学”等等。 “小徽州”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、黟、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绩溪的地域范围,徽州文化形成于徽州,研究范围局限于此,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“小徽州”。 但是徽州是个移民社会,中原大族的迁入以及随着徽州人的出外经商、游学、做官,把徽州文化带到全国各地。尤其是徽商和徽州文人集中的江南,更是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,甚至有“扬州是徽商殖民地”的说法。一些徽州名人取得的成就也在外地。因此,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徽州文化以外的地区,这就是“大徽州”的概念。 |
|
分享到 | |
16333 | |
支持(0) | 反对(0) 顶端 底部 |
<上一主题 | 下一主题 > |